技术创新一直都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,燃油时代如此,新能源时代亦如此。回眸新中国成立初期,中国汽车产业从零开始,技术基础薄弱。在全国的大力支援下,第一汽车制造厂仅用了3年时间就完成汽车厂房建设,第一批解放汽车于1956年下线,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。
改革开放后,中国汽车产业迎来新机遇。随着“以市场换技术”的合资大幕拉开,北京吉普、上海大众(现更名为“上汽大众”)、一汽-大众等一批合资企业应运而生,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阅历。
进入21世纪,尤其是近10年来,依托科技创新,我国汽车产业加快转型升级,中外汽车品牌正源源不断地在中国这片创新热土输出技术成果。其中,自主品牌抢先电动化转型,锻造先发智电优势;跨国车企同样加大投入,紧锣密鼓地建新厂、推新品。
智驾技术落地升级
“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,正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,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这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新机遇,”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今年7月举办的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,“我们要抓住机遇、乘势而上,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,加快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。”
无人驾驶汽车测试 来源:北京亦庄创新发布
当前,我国智能驾驶技术已从研发走向测试和应用,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,自动驾驶汽车感知、决策与执行能力显著提升,正加速实现从辅助驾驶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跨越。
如今,北京、上海、重庆、深圳、武汉、广州、苏州、无锡、成都等多个城市正式建立自动驾驶示范区,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、测试和商业化应用,并开放无人驾驶出租车载人测试运营,百度Apollo、阿里巴巴、萝卜快跑、小马智行、上汽集团、广汽集团、比亚迪等竞相入局。
在产品端,随着高精地图、大数据、算法等技术不断完善,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、高性能车规级芯片的量产装车,汽车行业智能驾驶水平进一步提升。鸿蒙智行、蔚来、小鹏、理想等多家车企纷纷推出点到点领航辅助功能,允许车辆在特定区域内实现自主导航,从起点到终点全程辅助驾驶,并实现自主泊车。
除单车智能外,车联网与车路云一体化也是发展重点。今年7月,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公布智能网联汽车“车路云一体化”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》,依托20个城市(联合体)进一步推动“车路云一体化”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落地,吸引了比亚迪、华为、长安汽车、蘑菇车联等一大批企业积极布局。
来源:工业和信息化部
另外,智能座舱技术也重构了汽车产品的定义,让汽车超出交通工具本身,成为延伸到家庭、办公、社交、娱乐的“第三空间”。硬件层面座舱芯片、HUD(抬头显示器)、电子后视镜、摄像头与麦克风阵列、液晶大屏争相上车;软件层面操作系统、功能软件及应用算法成为新车标配,车辆感知决策能力大幅提升,高精识别语音、手势、人脸,交互更加拟人。
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,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张书林表示,“智能网联等技术是社会和市场需求导向的结果,而电力驱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很适合发展智能网联技术,所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深化改革,不断增加创新活力,保持创新优势。”
“三电”技术加速突破
科技革命为自主品牌开辟了电动化、智能化新赛道,也提供了支撑产业链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和增长点。
在日前举办的中国汽车流通行业数智营销发展论坛上,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、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表示,“在技术层面,无论是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等新能源核心技术,还是智能底盘、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、智能制造等技术都实现了全面突破,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大幅跃升,多元化技术路线不断涌现。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,中国汽车不仅形成了先发优势,而且开始‘反哺’全球。”
其中,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高,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大幅提升。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中创新航、亿纬锂能、国轩高科、蜂巢能源、欣旺达等一大批本土企业装机量排名靠前,而且已经开始向保时捷等知名跨国车企提供产品。
目前动力电池主流技术为磷酸铁锂和三元锂,未来随着半固态、固态电池的量产下线,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还将有望继续加速提升。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-2035年)》中设定的2025年达到400Wh/kg、2030年达到500Wh/kg的目标正加速实现,单次充电续航1000+公里或将成为纯电车型标配。
此外,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也备受关注。近期国内多地宣布氢能源汽车高速免费通行,助力氢能技术普及与市场化应用。公开信息显示,上汽、广汽、长安汽车、长城汽车,以及宝马、丰田、本田、现代等企业集团均已布局氢能源汽车业务。
补能方面,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、辐射面积最大、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,车桩比达2.4:1。其中,2024年增量市场的纯电动车的车桩比已达1:1(按1公桩=3私桩测算),充电基础设施网络覆盖大多数农村地区。截至今年6月,全国充电桩累计数量已达到1024.3万台,同比增长54%,换电站保有量达到3772座。
除数量增长外,行业企业在补能领域的技术创新,极大推动了充换电行业高质量发展。800V高压平台、超充、液冷及充电桩智能化技术,大幅提高了充电效率。
中汽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指出,中国在十年前就已面对并着手解决充电设施不足问题,从充电基础设施角度看,我国当前的环境条件相较于欧洲大部分国家具有十年的领先优势。
平台赋能降本增效
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,汽车产业拥有超长产业链,可调动大量生产要素,对经济影响程度深,加快推动其转型升级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。
付炳锋分析认为,当前,汽车产业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加速融合,汽车生产制造、消费使用等环节面临重塑,新的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正加速形成。
在生产环节,随着制造水平的不断进步,数字化工厂、铝合金一体化压铸、机器视觉检测、智能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新技术、新生产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萌发成林,极大提高了新车型的上市速度和生产效率,在降低成本的同时,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。
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工厂 来源:比亚迪
其中,自主品牌从最初的学习,历经几十年探索,如今几乎都推出了专属平台、架构,并孕育出众多优秀的新产品。如针对新能源车型,比亚迪历时五年,耗资百亿,研发出了e平台3.0,并基于此推出了海豚、元Plus及海豹等车型;长安在自身研发的SDA架构上,推出了阿维塔和长安启源系列;享界S9诞生于北汽推出的北极星平台。
王侠指出,“中国汽车形成了自主可控、结构完整、软硬件兼备的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车产业新体系,贯通了基础材料、关键零部件、整车、制造装备、补能设施等关键环节,主流车企零部件本地化率普遍超过90%,产业链的全面性、系统性、完整性领先全球。”
75年来,中国汽车产业砥砺前行,技术发展日新月异,为建设汽车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。“技术创新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,也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,发展新质生产力,实际就是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,”张书林指出,“如果一个企业缺乏技术创新,即使有销量优势,也是暂时的,我们要提倡、鼓励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,只有持续的技术创新,才能保证长久的竞争优势。”(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梦宇)
来源:中国经济网
编辑:龙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