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6.7万辆、352.1万辆、680万辆……这是2021年-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变化情况。
近年来,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爆发式增长。逐年递增的销量背后,折射出我国汽车市场的旺盛需求和市场发展的巨大潜能,也催生一批国产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快速崛起。
面对消费者的高期待与竞争新格局,“国产新势力”如何迎风起势、创新应变、奋楫扬帆?近日,零跑科技创始人、董事长朱江明做客《对话企业家》栏目,分享他的看法。
在朱江明看来,刚刚过去的2022年对零跑而言是极具标志性意义的一年:产品销量突破10万大关;登陆港交所,成为继“蔚小理”之后第四家在香港上市的“造车新势力”企业。
从无到有,从有争优,零跑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创新人才勇毅前行的缩影。
创设零跑,并非是朱江明第一次创业。这位曾深耕安防行业的技术老兵,在其知命之年选择从零起步,投身新能源汽车赛道。
谈起这个挑战十足的选择,朱江明这样讲述他的判断。“我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,但在汽车领域长期被德日美韩等汽车强国所主导。在电动智能技术革新和国内需求的支撑下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得以快速发展,这为中国汽车产业探索全新技术路径、实现‘弯道超车’提供了难得的机遇。”
尽管有着完整的创业经历与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,但这次跨界对于朱江明来说,亦非易事。
进入新赛道,他需要面对的不仅有“造车新势力”的你追我赶,还有传统车企和跨界竞争者的围追堵截。能否在汽车电动智能化变革中建立起新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,是新品牌能否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关键。
朱江明选择的是走技术驱动路线,并提出用“全域自研”建立竞争优势。
“通过软硬件自主研发、生产,可以更好整合产业资源,保障供应稳定,更有利于控制规模化生产成本,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。”
不同于众多将研发聚焦于软件、算法与交互设计的车企,零跑“全域自研”的研发范围更广,包含了三电(电动机、动力电池、电控系统)系统、自动驾驶系统、智能网联等。在制造方面,除电芯、内外饰、底盘以及汽车电子电器是自研后外包生产外,其他汽车零部件均为零跑自研自产。
朱江明告诉《对话企业家》,截至目前,零跑汽车已有1617项与自研技术(电驱、电池系统及自动驾驶等技术)相关的专利及专利申请,其中包括161项与电驱技术相关的专利及专利申请和31项算法专利及专利申请。
为何舍易求难?“采用‘全域自研’,虽然会牺牲部分‘初速度’,但能在稳扎稳打中得到长跑中的‘加速度’。”他说,“未来成规模的电动车车企,核心零部件一定要自己研发,这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坎。”
在朱江明看来,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,“全域自研”不仅是塑造竞争壁垒的必经之路,也是零跑打造“消费者代工厂”的必要条件。
他认为,零跑“自研自产”带来的规模化成本优势,为动态调整价格策略、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提供更多空间。“我们希望用成本定价,而不是品牌定价,让用户能够以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产品。”
据介绍,零跑即将发售的C11增程、C01、C11EV、T03四款全新车型,就旨在做用户选车购车时的价值标尺,从而“帮消费者实实在在拧干溢价水分”。
市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创业者。与此相随,汽车市场的周期波动犹如大浪淘沙,不进则退。
从开年一月份数据看,销量问题成为摆在各家新能源汽车企业面前的另一道坎。
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(乘联会)公布的最新零售销量数据显示,1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到129.3万辆,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为33.2万辆,同比下降6.3%,环比下降48.3%。
对此,朱江明认为,在国补退坡影响下,2022年12月时市场出现了一波加速上牌、加速购车高峰,同时考虑到春节假期因素,汽车市场销量不免出现整体下滑态势。
“可以看到,新能源汽车销量降幅明显小于汽车行业整体降幅。在各地利好政策、国内旅游市场回暖等多重因素带动下,预计今年行业销量和渗透率均将有所提升。”
“未来,行业能留下来的是能克服困难、有资金支撑、有技术积累的企业。面对挑战,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需要沉住气,在稳扎稳打中打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、具有更高性价比的产品,用自身实力不断赢得消费者信赖。” 朱江明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判断。
来源:人民网
作者:王仁宏
编辑:龙真